当前页面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大象”难“起舞” !

来源:中国基金报 时间: 2023-05-21 19:45:40

备受关注的百亿级别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净值表现如何?

数据显示,规模超百亿的主动权益基金中,仅有占比五分之一左右的基金年初迄今收益为正,其余产品均录得不同程度亏损。就整体表现而言,在主动权益基金平均亏损1.18%的背景下,这些百亿基金显著跑输同类产品。


(资料图片)

受访人士表示,百亿基金表现今年表现欠佳,主要与其行业配置方向有关。体量较大基金的投资方向多集中在传统消费、医疗、新能源等板块,且风格相对比较稳定,而年初至今行情主要集中在TMT和“中特估”。

针对“规模是业绩的天敌”这一说法,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长期来看,基金规模与基金业绩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投资者需理性看待。

仅两成百亿基金年内收益为正

百亿基金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内外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业绩更是备受瞩目。今年以来行业板块频繁切换的背景下,百亿基金整体表现不甚理想。

Wind统计显示,截至去年末,合计48只主动权益基金资产净值规模超过100亿元(A类和C类分开计算)。截至5月19日,今年以来仅有11只基金取得正收益,占比仅22.92%。48只百亿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为-3.95%,明显跑输平均收益-1.18%的全部主动权益类产品。

针对百亿基金年内表现不佳的原因,华南一位公募投资人士分析称,今年以来市场呈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行情,电子信息传媒板块和“中特估”表现突出,而其他诸多行业、个股表现较差。

“一方面,百亿基金由于规模较大,换仓和腾挪资金需要的时间长,追逐热点有比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部分百亿基金是由于风格、特点非常突出,在近几年受到市场追捧,当市场风向明显调整,基于基金契约和基金经理能力圈等因素,这类基金一般也不会大幅改变投资风格和投资方向。”他说道。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今年百亿基金大多录得负收益,主要是源于行业配置。百亿基金的行业配置多集中在传统消费、医疗、新能源等板块,且风格相对比较稳定,而年初至今行情主要集中在TMT板块,所以表现不算特别好。结构性行情突出的市场背景下,年内火爆的TMT板块恰恰没有被多数百亿基金重仓配置。

他进一步指出,在存量资金主导的市场环境中,百亿基金配置的板块筹码拥挤程度较高。相对排名考核体系下,形成业绩超预期,股价弹性有限;业绩低于预期,资金蜂拥流出的情况。

从百亿基金业绩来看,刘格菘、李晓星、谢治宇和刘彦春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不佳。以刘格菘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A为例,其前十大重仓股中绝大多数为新能源概念股。受新能源赛道年内表现拖累,今年以来该基金净值跌近20%。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A也出现较大亏损,其重仓的大消费板块年内表现同样不容乐观。焦巍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今年以来亏损12%,其重仓的酒水赛道年初迄今走势乏善可陈。

另一方面,从持仓来看,2023年以来录得净值正增长的百亿主动权益类基金多重仓了今年表现不俗的板块及个股,为基金带来不少收益。以郑巍山管理的银河创新成长A为例,该基金重仓了多只半导体个股,其中作为国内AI芯片龙头的寒武纪、海光信息年内涨幅分别超2.58倍和1.02倍。在TMT概念的带动下,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保持其一贯的持股风格,一季度前十大重仓清一色为半导体个股。重仓的中微公司、芯原股份年内均有60%以上的涨幅。

赵蓓管理的工银前沿医疗A一季度重仓的太极集团、昆药集团、华润三九等中药股年内涨幅可观。唐晓斌、杨冬管理的广发多因子的前十大重仓股中,计算机个股有3只,分别为同花顺、石基信息和恒生电子,其中同花顺今年累计涨幅达90%以上。

规模核心看管理半径

百亿基金在目前极端市场行情之下的业绩表现,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规模是业绩的敌人”的讨论。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规模大小是影响业绩的一个因素并非决定因素,而且影响大小核心是看基金经理的管理半径、策略容量等,不可一概而论。

“规模较大的基金在调仓换股的速度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劣势,比较难以实现灵活的操作。”据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今年是结构性行情,而且行情爆发点很多都并非基金重仓布局的领域,因此导致出现这一现象,这可能是短期的。

上述人士还直言,是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业绩取决于基金经理的策略,如果策略容量较大(比如换手率低、侧重蓝筹股)可能规模对业绩的影响有限,但如果采取容量不高的策略,规模对业绩的伤害是比较明显的。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也表示,当基金规模变大之后,仓位也随之变高,操作灵活性下降,其创造超额收益和控制回撤的能力都会明显减弱。在突发极端行情里,很难及时降低仓位,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回撤。许多管理人在达到一定规模后都会选择封盘,保障投资人的利益。

前海联合相关人士也有类似观点,基金规模太大的确会造成“船大难掉头”的情况,并且对于成长空间大但市值小的公司就没有办法进行投资了,不过这也与基金经理擅长行业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如果基金经理本身就比较擅长在大消费、医疗等万亿企业常见的行业挑选质地优良的大公司,那么也能够打破“规模是业绩的敌人”一说。

深圳一家中小型公募表示,从长期的维度来看,规模和业绩并不是必然的天敌。但在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某一个阶段可能会出现规模和收益不匹配的情况。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但规模一定要跟他的投资能力和这个行业的市值容量相匹配,才能获得跟规模相匹配的收益,为基民创造价值和良好的体验感。

这一观点也得到一位百亿基金经理的证实。据一位百亿基金经理就曾坦言,在规模快速增长的时候,规模较大对自己的投资策略有影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管理规模的半径在进一步扩大,也是足够支撑管理较大规模基金。

另一位基金经理也表示,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喜欢买核心资产、大市值龙头,那么规模可能不会对投资策略造成影响;但如果偏向于高换手率、小市值公司,规模过大会影响其投资策略,此时需要警惕在投资策略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基金经理成长过程中的规模增长确实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需要变更投资策略的时候,如果框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可能有望会缓解规模增长造成的压力。

多只基金又宣布暂停申购

不少知名基金经理控制规模

控制规模也成为近两年基金公司的普遍动作:不仅频频出现绩优基金宣布“部门谢客”,更是不少知名百亿级基金经理多年未发行新基金。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发现,5月以来,多只主动权益基金宣布暂停大额申购或直接暂停申购,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绩优产品,更有不少是今年业绩较好的基金。

如今年业绩较好的鲍无可管理的景顺长城价值边际,已暂停接受200万以上的大额申购。自5月15日起暂停东吴新趋势价值线混合的大额申购业务,截至限购前,该基金年内收益31.17%。

过去业绩较好的盛丰衍管理的西部利得量化价值一年持有,因投资管理及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需要,决定5月15日起暂停该基金在全部渠道的大额申购、大额转换转入、大额定期定额投资业务。此外,近期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公告的主动权益基金还包括华商优势行业灵活配置、易方达新兴成长灵活配置、招商量化精选、建信潜力新蓝筹等。

谈及这些基金暂停申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个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基金的投资策略,部分基金的投资策略可能是针对中小盘的,规模太大可能会使投资策略失效或者效果不佳;二是规模增长太快难以进行合理又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操作,放慢规模的增长速度将会有利于基金经理调整投资布局。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更是直言,主动权益基金限购一方面是为了把规模控制在与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匹配的合理范围内,保持基金运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现有持有人利益,避免规模增长过快打乱基金经理的投资节奏,对仓位和业绩带来冲击和影响。部分投资者看到基金业绩上涨,进行冲动性大额买入,可能会存在阶段性追高的风险,实施限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起到保护作用,防止高位追涨杀跌造成损失。

“管理人不应过度追求规模,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投研上,选对赛道选对个股,不断完善并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当符合自己能力圈的行情出现时,就能更好得获取超额收益。同时也要重视风控策略,降低下跌行情中的回撤幅度,提升投资体验。”姚旭升表示。

多位基金经理看好后市

虽然今年市场震荡,但是不少基金经理仍看好后市机遇。

据一位基金经理表示,现阶段最好看两条线:一是“中特估”,低估值、高分红、经营效益提升的企业;二是科技浪潮下AI相关的成长资产。对顺周期的消费、新能源等看法相对谨慎。

“规模较大基金的投资机会也需顺应市场,当管理的资金量偏大时,需要有更好的前瞻性,因为大资金换仓和腾挪资金需要的时间比小资金要多。基金经理更需不断拓展能力圈并加强行业深度、个股深度的学习,进而进一步提升锐度。”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而深圳一家中小型公募也表示,A股前期人工智能、“中特估”板块上涨较多,虽然可能是贯穿全年的主线,但短期有资金获利了结出现,同时内外负面因素叠加,市场可能处在震荡期。后续需要关注政策如何来应对经济修复走弱的情况。国内经济弱复苏但内生动能不足,美联储议息会议后全球央行紧缩预期亦缓和。但短期内市场对于经济修复斜率的判断仍在调整过程中。

“过去两周A股大幅波动,避险情绪已经得到一定释放,股债性价比回升,市场下跌风险可控,预计短期仍以结构性行情为主。”上述人士表示,为市场短期内仍会担忧经济修复内生动能偏弱的问题,但中期视角下半年经济弱修复仍是中性预期,叠加股债性价比回升,市场下行风险可控,仍有结构性机会。

他看好三个方向,第一疫后需求景气持续修复,但2月以来关注度低、拥挤度低的医药、消费。第二、受益于全球“衰退式宽松”交易的创新药、半导体。第三、在高政经不确定性、宏观交易波动下,仍关注中特估和贵金属的配置价值。

而前海联合相关人士认为,展望2023年二季度,对市场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经济有望延续温和复苏,经济动能结构优化,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消费等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基建、地产保持相对平稳,出口中期仍保持韧性。流动性环境保持相对充裕,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产业政策加速落实,风险偏好有望显著回升,市场估值持续修复可期。

上述人士表示,产业方向上,结合我国中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前景,看好数字经济、深度价值、高端制造、消费服务等方向的投资机遇。行业配置方面,看好信息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国企盈利估值提升、美容护理、医疗服务、创新药、新型能源、非银金融等领域。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关键词:

为您推荐

-